2013年12月24日星期二

期末報告

  期末報告那天,我心情一直緊繃到六點半。
  我們投的作品沒有入圍,於是我們找了一些入圍作品來總結一下,發現入圍的作品都是色彩繽紛的。這時候幾個圖傳系得組員都紛紛表示真的很意外,主辦方這次沒有考慮顏色的印刷問題,很多色彩繽紛的作品在顏色上都有問題。我們選出了比較喜歡的作品,參照他們元素重新再設計了一個。本來大家都不是選哪個蝴蝶狀的logo的。綺綺突然說,蝴蝶狀的話可以做盒子、風車。大家都覺得這個想法很不錯,於是回去各自做了一個logo投票。6號是我的作品,沒想到票選能排在第二,也很開心了。
  最後,綺綺把成品做出來后,我們都超激動超開心的,實在是太好看了,感覺圖傳系的人就像是魔術師,一步步把想法變成現實。
   到了報告的時候還是很緊張,因為其他組幫期中的內容都一併講了出來,感覺一份完整的企劃案就是應該從頭到尾的展現,而我們省掉了很多期中報告的內容,著重產品的展示、應用和效益這一塊。於是很擔心會不會因此而略遜一籌。報告完后,學姐和老師總體都算滿意,心情才安定了一點。
   二次元繪圖課要結束了,很開心能遇到這個小組,也很開心能選到老師的課,感覺真的很實用。很想留在這邊學習更多,真的很喜歡這邊的教學。但無論如何還是很慶倖我有這個機會在台灣上了自己喜歡的課。感謝老師和同學。

期中報告

   回想起期中報告那一次,感覺還是能學到很多。組長選定了參加「農業旅遊形象視覺標章設計大賽」,最高獎金20萬。當時大家都激動地發表,拿到20萬要做什麽。回想起來,這算是企圖心還是白日夢啊,哈。
   組長當天就把分工流程發出來了。1、定義明確目標 2、理解目標顧客 3、規定現行的品牌形象 4、建立集中的品牌政策性 5、開發定位 6、創造計劃價值 7、選定品牌戰略  8、確認成功與否。第一次接觸企劃案,才發現,原來要做一份成功的企劃案,是需要準備這麼多。我和陳琳負責第三項,研究主辦單位曾採用過的logo,參考一些旅遊類的logo。
   查閱資料后才發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採用過的標章都是比較古板一點的,有些甚至毫無設計和美感可言,顏色也比較單調,但是旅遊類的標章幾乎都是生動活潑,色彩繽紛的。所以在「農業」和「旅遊」之間要擦出火花,必須要解決這一矛盾。要兼顧生動豔麗的同時,也要不缺乏一股正經的意味。
   最後在所有組員的資料統整后,組長讓每個人都製作一個logo.把所有logo統整選取好的元素再重新弄一個。可是最後的成果,連我們自己都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在報告的時候,被老師問到,我們的成品是否真的就是按著我們所整合出來的傾向去做的。
   事後在反思,有時候是不是想得太多了,其實就清楚明瞭形象地去表達我們理出的元素就好了。不需要再繞一大個彎來象徵式地含糊表達。


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

一些《看見台灣》的感動



   終於看了期待已久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意義除了是我第一部花錢進戲院看的紀錄片外,還是一部一直讓我觀影過程有驚歎、思考、心痛感覺的紀錄片。
   預告片呈現的更多是鳥瞰台灣下的美麗壯觀景象,每一幀都美得窒息,美得想要定格,美得很想親近而又不忍觸碰。那是平常幾乎不能看到的角度,所以在預告片中我未能體會到台灣哀愁的一面。
   於是在電影開場時便與友人討論了一下,認為大陸如果拍這個,應該也很美,可是大陸太大了,很難拍。友人說需要十年,我覺得十年肯定是不夠的,齊柏林只是拍台灣就用了三年……而且如果要跨越一個十年來拍一個地方,那就不是一個時空下的某個狀態了,尤其是大陸這種在藍圖中跳躍式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一個十年的變化,是無法估計的。當然這只是開場時單純的想法而已,影片結束後,我覺得大陸還是不要拍這樣的紀錄片比較好,因為單是看台灣,這個我覺得自然風光還是很美很原始的地方,我就因它被人不斷戰勝而心痛難過。要是看到大陸被抽絲剝繭的自然生態,我有的應該是恐懼和想要逃離的心吧!
   來到台灣,我們都發現一個問題。比如說,我們都覺得台灣人很好很熱情,可是課堂上老師總會跟學生強調現在的台灣社會變得很冷漠,當時自己內心的類比就會柔然而生出一種被諷刺的感覺。又比如說,我們認為台灣的人都很有自己的夢想,敢於追求自己喜歡的或合適的領域,願意花時間不斷學習、改變。而卻不少人說現在的台灣大學生只會想畢業后怎樣賺取多少K。這時候我才發現,兩岸的距離,不只是政治局限上的遙遠,是思想觀念層面上的遙遠。當你看到并認為這個地方已經做得很好的時候,它已經在思考自己爲什麽做得不好。這裡之間相隔著一個很恐怖的梯級。我們還沒想要邁進一步去發現和解決危機,別人已經踩上更高一級的邊緣了。所以我有點想要逃離接受看見一些我不希望而又發生了的現實。
紀錄片中的元素有,雲烟繚繞的山、堆砌般整齊農田、幽藍閃爍的海、五顏六色的鐵皮屋頂、滿目蒼夷的峭壁、高樓林立的城市、喘息呼氣直指藍天的煙囪、廟會熱鬧擁擠的人群、黃褐赤紅黑的生活廢水、無日無夜運作的垃圾場、網格散佈的魚溫、豪雨下的災區……我不知道遺漏了多少,我只知道,每一幕我都有在思考。
有许多事情,我都只是一知半解,我知道养鱼需要干净的水源,我却不知道水源是通过抽取地下水引入鱼池的,当看到密密麻麻的水管像藤蔓一样从岸边延伸到水里,我被吓到了。我在心痛,我很心痛。水资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在某个讲座上知道了中国近十年内消失了4万条河流,我真不希望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地域冲突的事有一天真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些问题,不是看不见就可以不理会的。
看到污水流入而形成的阴阳海,才知道原来台湾也有偷排现象。想起今年广州新闻一直都在跟踪报导政治河涌工程。乌黑恶臭的河涌贯穿着广州老城区,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与健康,治水不到位,防污没措施,法律漏洞不断钻,相关部门没法管,商人牟利无良心。对于这些问题我不想上升到素质层面上,只是悲哀我的家园没有一个提供良好的氛围去让人思考生的价值和延续的希望。
我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旁白,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我们没有权利去膨胀自己的欲望,因为在这个时空里,我们无法停留,我们都只是一个过客。
我很喜歡台北的文化氛圍,文創產業必須要有氛圍,不然難以引起支持的或是小眾自娛自樂的產業就很難走下去了。文化最重要是傳遞理念,無論什麽形似,都需要有一個理念去支撐自己的作品,只有理念產生共鳴,才能擴大受眾的圈子。


鶯歌陶瓷博物館參觀心得





    一年前的夏天曾去過江西遊玩,當時也去了最著名的陶瓷生產地,景德鎮。沒去過景德鎮前,一直想像景德鎮就是一個充滿古色古香,傳統手工藝遍地開花的小鎮,就像是台灣某些老街的景象。可是去了之後發現,落差非常大,因為那邊其實就是一個產業鏈所在地一樣,就是很普通很多商鋪在買陶瓷的地方。心中難免有點失望。
    就在開學前,去旁聽了一節製陶的課,由於空間太少人數太多,未能選上這個課,所以後來就沒有繼續去了。第一節課老師就給我們講了陶土與他自己的一些故事和感悟。他很熱愛土地,很熱愛土。他第一次經歷親人下葬時,他突然有覺得「土地很辛苦」的想法。因為人們都踩在土地身上,人們都不斷地使用著土地,破壞著土地。但土地和人的一生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這對於他在製陶方面更多了一些感情詮釋的部份。也瞭解到,真正做出一件好的陶瓷作品是需要用很大的耐心和時間去守候,有時候甚至燒窯部份的付出得到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是那一次,我才真正對陶瓷有所瞭解。
    參觀鶯歌陶瓷博物館,說實話,對於作品的欣賞方面,根本沒有資格說什麼,因為不瞭解設計師的故事,所以對於作品的欣賞也只是流於表面。我覺得博物館裏面的陶瓷給我的總體感覺就是色彩豔麗和做工精細,在圖紋方面甚至多了很多現代元素。我不清楚一件陶瓷的售賣過程是怎樣的,也不清楚受眾群體的範圍是多大,但陶瓷製作也屬於文創的範疇。製作業要考慮作品在表現出自己的風格時也迎合大眾的審美喜好。對於我們這些走馬觀花的人來看,吸引并喜歡就是他們作品的成功了吧!
   

我忘記了這裡!

    每天醒來首先打開「WeChat」,然後打開「facebook」 「weibo」 「instagram」,分享平臺越多,即時記錄越方便,就讓人越容易忽略長文博客的使用。
     這段時間學習了很多AI工具的應用,首先說說文字工具的應用吧。每次看完老師演示做法時,總有一種看魔術的感覺。一些在平面作品上看到的效果,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感覺既神奇又感激,自己也可以有這樣的能力做出這樣的作品了。
    在做那個「LOVE」的鏡面倒影時,感覺最難的是顏色的設定,因為顏色設定不好,就很難有立體的感覺。在後面很懂立體作品上面,顏色都是我感覺最難的部份。或者應該要找關於色彩學的書看看會比較好。
    除了AI的操作教學,每節課都有關於企劃方面的知識。我們首先瞭解了整個企劃的基本步驟和流程。確認企劃對象、主題、問題與重點。設定企劃範圍與目標、將想法撰寫成企劃案,講企劃案製作成格式化企劃書。其次又瞭解了企劃書的項目。我覺得這些知識都是非常實用的,雖然自己的專業是國文系的,但就業方向也可選擇廣告文案設計編寫方面的工作。感覺受益匪淺。

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學習部落格正式啟動

     沒想到再次寫blog會是因為學習分享,不過這也是一個很特別的學習模式。上了幾周的課,學習了AI鋼筆工具的使用,基本上掌握了使用方法,可是從拉圖的效果來看,還是略顯生疏。來到台北,被提得最多的就是“文創”兩個字,的確,台北有很好的環境和氛圍去發展文化產業,無論是音樂,美術,戲劇等方面都有各色展覽向大家呈現。這也讓我覺得台北是一座非常有活力的城市,創意本就像一個個換血的過程,是創意賦予城市的現代感。
     我對於台灣的宣傳折頁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愛,每每經過某個放慢宣傳折頁或卡片的地方,總是停下來看很久,拿著自己覺得很特別的宣傳折頁時,甚至有一種不經意找到一張自己很喜歡的郵票的感覺。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對“文創”的尊重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