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看了期待已久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意義除了是我第一部花錢進戲院看的紀錄片外,還是一部一直讓我觀影過程有驚歎、思考、心痛感覺的紀錄片。
預告片呈現的更多是鳥瞰台灣下的美麗壯觀景象,每一幀都美得窒息,美得想要定格,美得很想親近而又不忍觸碰。那是平常幾乎不能看到的角度,所以在預告片中我未能體會到台灣哀愁的一面。
於是在電影開場時便與友人討論了一下,認為大陸如果拍這個,應該也很美,可是大陸太大了,很難拍。友人說需要十年,我覺得十年肯定是不夠的,齊柏林只是拍台灣就用了三年……而且如果要跨越一個十年來拍一個地方,那就不是一個時空下的某個狀態了,尤其是大陸這種在藍圖中跳躍式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一個十年的變化,是無法估計的。當然這只是開場時單純的想法而已,影片結束後,我覺得大陸還是不要拍這樣的紀錄片比較好,因為單是看台灣,這個我覺得自然風光還是很美很原始的地方,我就因它被人不斷戰勝而心痛難過。要是看到大陸被抽絲剝繭的自然生態,我有的應該是恐懼和想要逃離的心吧!
來到台灣,我們都發現一個問題。比如說,我們都覺得台灣人很好很熱情,可是課堂上老師總會跟學生強調現在的台灣社會變得很冷漠,當時自己內心的類比就會柔然而生出一種被諷刺的感覺。又比如說,我們認為台灣的人都很有自己的夢想,敢於追求自己喜歡的或合適的領域,願意花時間不斷學習、改變。而卻不少人說現在的台灣大學生只會想畢業后怎樣賺取多少K。這時候我才發現,兩岸的距離,不只是政治局限上的遙遠,是思想觀念層面上的遙遠。當你看到并認為這個地方已經做得很好的時候,它已經在思考自己爲什麽做得不好。這裡之間相隔著一個很恐怖的梯級。我們還沒想要邁進一步去發現和解決危機,別人已經踩上更高一級的邊緣了。所以我有點想要逃離接受看見一些我不希望而又發生了的現實。
紀錄片中的元素有,雲烟繚繞的山、堆砌般整齊農田、幽藍閃爍的海、五顏六色的鐵皮屋頂、滿目蒼夷的峭壁、高樓林立的城市、喘息呼氣直指藍天的煙囪、廟會熱鬧擁擠的人群、黃褐赤紅黑的生活廢水、無日無夜運作的垃圾場、網格散佈的魚溫、豪雨下的災區……我不知道遺漏了多少,我只知道,每一幕我都有在思考。
有许多事情,我都只是一知半解,我知道养鱼需要干净的水源,我却不知道水源是通过抽取地下水引入鱼池的,当看到密密麻麻的水管像藤蔓一样从岸边延伸到水里,我被吓到了。我在心痛,我很心痛。水资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在某个讲座上知道了中国近十年内消失了4万条河流,我真不希望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地域冲突的事有一天真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些问题,不是看不见就可以不理会的。
看到污水流入而形成的阴阳海,才知道原来台湾也有偷排现象。想起今年广州新闻一直都在跟踪报导政治河涌工程。乌黑恶臭的河涌贯穿着广州老城区,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与健康,治水不到位,防污没措施,法律漏洞不断钻,相关部门没法管,商人牟利无良心。对于这些问题我不想上升到素质层面上,只是悲哀我的家园没有一个提供良好的氛围去让人思考生的价值和延续的希望。
我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旁白,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我们没有权利去膨胀自己的欲望,因为在这个时空里,我们无法停留,我们都只是一个过客。
我很喜歡台北的文化氛圍,文創產業必須要有氛圍,不然難以引起支持的或是小眾自娛自樂的產業就很難走下去了。文化最重要是傳遞理念,無論什麽形似,都需要有一個理念去支撐自己的作品,只有理念產生共鳴,才能擴大受眾的圈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